Monday, October 31, 2005

即或只將xanga視作「網上日記」亦應該…

寫了個多星期xanga,反應出奇的好,大概因我是老師,學生對我的私隱總有些興趣吧。其實我寫xanga是充滿野心的,目的絕不止於與學生分享交流,還有作示範。

讀了學生的xanga已一段時間,發現大部分學生就只將xanga單純地視為「『私人』網上日記」。內容隱晦,字句簡短,別人根本不能明白他們所寫。最要命的是寫男女感情事時,由於內容簡短得不得了,難從內容窺見事件真相,所以每次讀時,讀者也能﹙亦只能﹚以「我不開心」作為全文總結。你或許會說,日記就是寫自己想寫的東西,不用理會人家想法,然而我質疑,若將「網上日記」完全視為「私人」空間,那放在「公開」的網絡上幹嗎?

xanga其一特色是作者能與讀者互動﹙這亦是blog的特色﹚,透過互相對話,達致交流之效,然而,若作者所寫的隱晦難讀,讀者還會或能回應嗎?若讀者根本不明作者所寫,久而久之就會捨他而去,不再瀏覽他的xanga,到時候作者的xanga就真的淪為「私人」空間了。如此問題又回到最初:「寫xanga幹嗎?」你原不想與讀者分享所想所感,那為何放在xanga這個「公開的私人空間」?何不索性寫在日記簿上或打在word上!因此若有心以xanga作為網上日記的作者,理應希望有固定的讀者群來閱讀自己的日記,亦應該以此為目標。

其實,所有寫xanga的人亦應反省:你寫xanga的目的是甚麼?

年青人難免會較為自我中心,所以寫xanga時多會從自我感受出發,不會理會讀者。但是若沒有了讀者,你寫來又為甚麼?純為發洩?還是自我安慰?當然這些也不算錯,只是你這樣作是浪費了xanga這個平台了。因此我才以身作則寫xanga,以下就是我的原則:「拒絕空言、拒絕隱晦、言之有物;寫的是每天所遇到的事、所泛起的情」。另外為了讓學生明白不用深奧字句亦能表達自己,所以我放棄使用白話文,採用廣州口語,以「我手寫我口」的方法言事談情。希望透過此微小的努力,使學生感受一下xanga的真正魅力,當思想成熟後,日後可跨進blog世界的門檻,改造香港的blog生態﹙說來慚愧,我其實未夠資格大談blog文化,然而我深信我的學生只要稍加嘗試,將來必能寫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blog!﹚。

P.S.其實除了我外,聖道還有一人是實踐與我相似的xanga理念,但我相信他不是有心為之,只是巧合相同而已。他是誰?他就是嘉榆老師了。

Wednesday, October 26, 2005

學生會候選內閣檢討﹙後記﹚

寫了這四篇文章,我相信必定開罪了不少同學,但其實我是有意的,我希望可以測試一下同學們的底線,究竟他們能否將個人感受與事實分開?當有反意見時,是出自個人感受不好,抑或是針對評論不合事實?

就只想想也覺得有趣!

最後還是那句:「若有意見,不妨留言。」記著,留言不用留名的,所以寫甚麼也可以!不用擔心我會秋後算賬呢!^_^

學生會候選內閣檢討﹙四﹚

打從宣傳起,我就認為「武德壇」會勝出﹙車!馬後炮!﹚,因為他們有多個成功因素集於一身,至於是甚麼嘛,看下去就知道,現在先說說他們的不足。

「KOM」的名字固然改的不好,但勝出的「武德壇」也不見得好,除了容易上口外實一無是處。按「武德壇」自稱,「武」是「文武雙全」之意;「德」是「德先生」,即「民主」。從表面看好像有理,可是只要稍稍深思,就會發現是狗屁不通。首先,既是「文武雙全」,為何命名時只取「武」而棄「文」?這豈不是重武輕文?但又不見他們有任何與武術有關的活動。另外,一個學生要「武」來幹嘛?在學校打架嗎?或許他們會辯說「武」是活動,然而同樣不合理,活動與「武」有何相關?其次,他們提倡「德先生」﹙民主﹚本無問題,可惜他們明顯不明白何謂民主,因為他們將民主約化為「增加透明度、加強同學參與」。民主豈是如此膚淺?最令我深感失望的是,一群中六學生竟然連民主是甚麼也不知道就大呼民主,就連上圖書館或互聯網尋找民主定義的功夫也欠奉。即使那個「壇」字也有問題。「壇」是古代祭祀或舉行法事的地方,充滿古代中國民間宗教的意味,他們自稱為「壇」,領袖稱為「壇主」,顯然亦是未有深究當中深意,忘了學校的基督教背景。命名時容易上口固然重要,但亦不可擅改文字之本義,他們這種強姦文字的行為,實是對中國文字以至中國文化的不尊重。

名字雖然改的不好,然而他們的競選工作卻一點也不馬虎,處處顯出他們爭勝的雄心。四個候選內閣中,唯獨他們才有攝製宣傳短片,而且質素頗高,連字幕也有,可見誠意十足。另外他們頻頻宣傳,曝光率甚高,雖然「棒打出頭鳥」效應導致他們不絕地受人攻擊,但無可否的是,他們表現出來是最團結的,一如他們所講,他們是連宣傳都一起,是極有誠意為大家服務。這種團結表現,平情而論,其他候選內閣難望項背,勝出亦屬必然。

最後說說主席。「武德壇」主席是四位候選主席表現最具大將之風的一位。她在台上表現淡定,說話充滿自信,最重要她常常保持恰當的笑容,整體表現十分成熟。最令我印像深刻的是她在答問大會期間,每次當有人質詢他們時,她總是得體地以微笑回應;反觀其他主席,人家一向他們發問,他們便立即「起槓」,充滿攻擊性。她這種成熟表現,實在不像一個中六學生。雖然有人認為她虛偽﹙我想是「酸葡萄」心理﹚、「世界女」,然而競爭就是這麼一回事,唯有能者居之,她既為有能者,當然值得勝出。

由於主席領導能力高、團隊又團結,加上給人圍攻後引發同學的同情心,他們的勝出絕非偶然。

P.S.聞說曾有一天有多位外校生在校「開會」,召集他們的就是「武德壇」。如此認真對待學生會的競選工作,廣泛地吸納人家經驗,若不能在選舉勝出,那我就真的替他們感不值了。

Tuesday, October 18, 2005

學生會候選內閣檢討﹙三﹚

本應按號數是應先說3號「武德壇」,但人家是當選,要說的較多,所以今次轉為說說4號內閣「KOM」。

「KOM」是典型定位出錯導致下敗的例子。現在有誰說得出「KOM」此名的意義?老實說,我忘了,準確點是我根本記不了,但我認為可以諒解=),因為「KOM」所代表的三個字也不是尋常容易記、讀的,就連「KOM」的成員讀起來也是斷斷續續的,而且他們的宣傳單張上亦沒對名字作出介紹,人家記不了又有何奇?「唔怕生壞命,最怕改錯名」,所以父母為子女命名總是千挑萬選,將自己對他的期望投射下去,然而「KOM」作為一閣之名,其中所含的意義並不清晰,可見閣員對「KOM」的期望及定位是有偏差,最少亦與其他三閣不同,亦因此「KOM」的號召力比不上其他三閣。

雖說改名不好,但「KOM」仍具有極強大的爭勝力,那就是他們的「宣傳」。無可置疑,今年的學生會內閣競選中,急才最了得、說話最具魅力的必定是「KOM」那位負責宣傳的男同學。最令人印像難忘是有一天早會後的宣傳時間裡,先由「武德壇」播放一段宣傳影片,此段影片以輕鬆手法拍攝,搏得全場掌聲,當時我心想可苦了其後的宣傳「KOM」了,因為要令同學的注意力由該影片轉向「KOM」是件極難的事,就算可以,在同學心目中他們的宣傳內容仍是會被比下去,怎料他竟憑著三寸之舌,說「我們的宣傳單張不是廢物,毋用回收!」把全場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搶了過來,亦使「武德壇」弄了大半天的短片的宣傳效果付諸東流。其後他的表現依然神勇,每次見他發言,我也不禁期待他會說些甚麼!現在回想起來,若當初他們更有計劃地使用他的一張咀,講解政綱及「KOM」一名的意義,要在競選中得勝亦非天荒夜譚。

可惜畢竟他還年輕,因此亦犯上了年輕人常犯的毛病——「寸」。我想他並不是真有「寸」的意思,只是表現出時難免讓人覺得他「寸」而已。當年鄔維庸評論「廿三條」時,曾說香港人既無法避免要通過廿三條就應「慷慨」接納,就好像若無法避免被人強姦,那就應該開心地被姦云云,此話或許有道理,可是民眾聽了,還是狠狠的罵他;同理他說或許有理,但同學只要感受不好,他便會立遭判死刑,要知道民眾不是理智的。不過年青人年少氣盛是可理解的。無論如何,以他的腦筋,他朝閱歷多了,在言語中把這些「寸」的元素抹去,學會穩重地表達,則前途真無可限量﹙尤其在推銷或傳銷業!﹚。

接著說說「KOM」主席。我敢說整個選舉能學得最多的必非她莫屬。在課堂上的她是文靜沈默,然而在台上的她卻是活潑多言,也許是因她自覺身為主席要形像活潑之故吧,雖然同學反應未如理想,但她那敢於突破自我、勇於嘗試的心態絕對值得稱讚。歷史上所謂成功之士,全部都是有顆勇往直前、衝開綑鎖的心,而她正有著同一特點。期望她不會因今次選舉失利而灰心,反之能視今次經驗為成長資本,將來做得更好。

P.S.據說「KOM」原指「King Of Mosquito」,若屬實則更令人失望。命名如此不認真,又怎能期望走在一起能認真籌備競選工作?

學生會候選內閣檢討﹙二﹚

今次說的是本應呼聲最高,但最後以七票之差落敗的「360゚」。

為何說「360゚」呼聲最高?其一、他們內閣裡絕大部分皆是舊生,對學校政策運作、如何與老師合作等皆有經驗,其他內閣的成員在學校其實仍處於適應期,別說如何推行活動,就是午飯往哪家店吃也要尋覓,而他們少了這段適應期,所以一旦當選,籌備及推行活動起來必更有效率;其二、他們與上任學生會成員相熟,可繼承上任學生會的經驗,可說是「站在人家的肩頭上」,當人家是由一開始時,他們卻可以由一百開始,能比別人看得更高、更遠。

有以上兩個優勢,理應輕易當選,但為何還是落敗?除卻對手實不強勁外,大家不難發現,「360゚」並沒有以這兩個優勢作為宣傳策略,換句話說,他們們根本不知道有此優勢!兵家有云打仗要「知己知彼」,「360゚」卻連「知己」仍未做到,敗下來實可理解。

話說回來,「360゚」仍有不少可欣賞之處。略舉一例:當有不少內閣在早上校門宣傳時,他們並沒有如此做,據他們所言是「太騷擾」,顯然不明宣傳之道﹙宣傳要成功,就要讓人一想某產品時就會想起你的品牌,如說「可樂」,人家自會想到「可口可樂」﹚,但稍加提醒,他們立即明白過來,很快便於早上在校門前宣傳了,而且更想到一些有趣的宣傳點子,如每人貼一字在背,然後在台上逐個轉身讓人看,可見他們的可塑性甚高,自我反省能力極高,若當選必有一番作為。另外我亦很欣賞「360゚」的主席,上年她不過是個怕事的女孩,但現在她已甚具領袖之風,在台上發言時有如另外一人﹙!﹚,成長之快令人驚訝。校長在早會曾說成功有兩個定義,一是達到目標、一是學懂某些事情,他們正是後者。

P.S.選舉過後,「360゚」主席流下不甘之淚,她說若不是只差七票,感受會好過些,然而獲得如此高票數,不就代表人家對你們的認同嗎?雖敗猶榮啊。

Friday, October 14, 2005

學生會候選內閣檢討﹙一﹚

想說很久的話題,但為免影響選舉結果只好一直守口如瓶,現在塵埃落定,當然要大放厥詞!

就從一號「敢閣」說起。

「敢閣」雖落敗,但得票其實頗高,可見不乏支持者。觀其宣傳策略,最矚目就是在校園地上貼上宣傳品,同學每天上學,必會有所「接觸」,久而久之自會深刻;另外「敢閣」主席很具台型,有大將之風,公開宣傳時的表現實比一般同學為高,而且形像踏實,給人穩健之感,加上按同學所言,他像某電影配角,故如能突出個人形像,讓他走得更「出」,要勝出絕非難事。然而,「敢閣」成員卻犯上了不少錯誤,種下失敗之因。

據我兩次擔任學生會內閣成員的經驗,對同學而言,學生會最大的功能是為同學提供福利及增加同學對學校的投入感﹙或稱歸屬感﹚。前者很容易做得到,只要找些優惠便可,人人皆會,後者則較困難。其實所謂「增加同學對學校的投入感」,即能讓學生可以跟一大群同學一起作非學術的相聚。要令自己活得快活,就必須愛上你身處的環境,這是很簡單的道理;同學要愛上學校,就必須在這裡留下回憶、感情,至於如何對一地方產生感情,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跟同在一環境生活的人彼此產生感情,由於各人皆是因學校的緣故聚在一起,所以對學校自會有一份深厚感情。撇除上課學習這些必然活動,每位學生皆會對校園活動有所期待,因此學生會務必給予同學一個清晰的遠景﹙vision﹚。可是「敢閣」給予同學的活動,並不能使人有所期待,最諷剌的是他們的口號是「不怕艱辛、只怕平凡」,正正提醒大家他們的活動是平凡……或許他們組閣時沒認真想過自己的定位,亦沒想過給予同學甚麼不平凡的遠景,所以他們的鋒芒到最後被其他候選內閣蓋過了。

P.S.有一宗軼聞關於「敢閣」,不過未知屬實。據聞「敢閣」張貼海報於走廊地上後第二天,有一位中七同學走過,腳下一滑,差點跌倒,「敢閣」的成員看在眼裡不單沒有道歉,反之取笑該同學,事後中七同學發動罷投「敢閣」行動。若此軼聞屬實,那「敢閣」真的太不智了,如他們當時立即道歉,我想必定能爭取不少中七同學的票。

Monday, October 03, 2005

網上日記的自慰

﹙要先說明,這題目也許有點駭人、不文,但請恕我不才,我可想不到更好的形容!﹚

近來得知有部分學生竟在網上日記變成咒罵別人的工具,其中更有些言論掀起軒然大波。雖然他們罵人時總不會寫上該仇人的名,但只要局內人一對號入座,就知誰是「主角」,當然,「主角」亦會知道。因著他們沒有指名道姓,加上網上日記是他們的私人空間,他們自有自由想說甚麼就說甚麼,任被罵者多麼不憤也不能做些甚麼,若真的想做點事,我想唯有殺了他﹙笑﹚!

拜讀他們的大作後,老實說,我很為他們悲哀。他們平日也許也壓抑得太久了,所以才在網上日記將不敢宣之於口的話盡情表達。如此去想,他們這樣做也情非得已,只是為何他們有話不會說,就只會在網絡上發布?他們也知道「仇人」會讀他們的日記,會知道他們的想法,但是他們為何就是不會當著人家的臉說出來?既然覺得自己有理,為何不當面指出、當面對質?就只會用這些有如自慰的方法去解決?

說穿了,他們還不過是無膽的可憐蟲。

上星期,有人告訴我一事,可作為另一註腳。今年收生時,有部分學生因多次不聽老師要求,為了整體同學利益,我們決定不予取錄他們;而事實上我們亦希望可以讓他們受點錯折,明白地球並不是圍著他來轉,明白我們常說的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任的意義,從而反省過來。然而其中部分學生透過網上日記對校長及我用粗口大罵特罵。他們雖罵得起勁,卻不知道他們越罵,就越顯得我們的決定的正確。其實若想我為所下的決定後悔嘛,我想就只有當他為自己從前所做的事悔改!

這些自慰文章,除了令作者得到阿Q般的快感外,實沒有任何價值可言。